湖北人为什么爱自称“老子”?

2025-09-10 02:39:09

“你敢骂老子,老子打死你。”“你敢打老子,看老子怎么收拾你。”……这是湖北人抖狠时经常说的话,“老子”成了湖北人自称的口头禅。湖北人为什么爱自称“老子”?近日,潜心研究《道德经》近10年,对《道德经》烂熟于心的武汉市见义勇为基金会副会长、武汉名人文化研究会会长邓斌先生,做客东湖讲堂,作了一场精彩的《老子天下第“一”》的主题讲座,对湖北人这一口头禅给出了一个正解。

一部《道德经》5000多字,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中国哲学、科学、政治和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它因此被称为“万经之王”。

湖北是楚文化的发源地,古时道教在这里盛极一时,老子的思想深入人心,几乎影响和规范了整个社会公共生活。因此,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谈经论道,无不引用老子观点和思想,话语之前总是先引用“老子怎么怎么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演化,人们渐渐省去了“老子”原话,直接用“老子”做第一人称说话。

因为“老子”至高无尚,湖北人用“老子”作自我代称,用意很明显。你看,“你敢骂老子,老子打死你。”“你敢打老子,看老子怎么收拾你。”……“老子”是打不得、也骂不得的。

有人认为《道德经》抽象、高深,不太好懂。邓斌先生说,细读《道德经》,它很接地气,讲的大部分都是很生活化的哲理,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引用,如“治大国如煮小鲜”“知足常乐”“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读《道德经》,可以从数字线、人物线、动物线、工具线和矛盾线等方面加强理解和记忆。

讲座过程中,时不时地穿插诵读和互动,1个半小时很快就过去了,大家意犹未尽,纷纷表示尽可能一次不落地听完全部讲座。

据悉,由武汉名人文化研究会和武汉立心馆主办、东湖讲堂和文寿堂承办的《道德经》公益专题讲座,每月一次,固定在东湖梅园中国梅文化举行,不同的主讲人从不同的角度解读《道德经》。(完)

【链接】主讲人名片

展开全文

【主讲人名片】邓斌,原武汉市委、市政府防范办主任,武汉市政协常委、社会法制委员会主任;现任武汉市见义勇为基金会副会长、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常务理事、湖北省城市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武汉名人文化研究会会长、武汉作家协会理事。

作家、诗人,获空军及空降兵文学奖,发表几十万字作品;1990年代即有文章发表,主要作品:散文集《草色遥看》、报告文学集《脊梁》《文坛官司》《朱伯儒的故事》等。

他潜心研究《道德经》近10年,对《道德经》倒背如流、烂熟于心,多次在武汉大学、长春观等地授课。

(讲座现场摄影:童汉芳)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最新发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