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昭陵文物中的军事配置

2025-10-28 11:38:01

驰名中外的“昭陵六骏”之“飒露紫”石雕中,丘行恭右侧腰间所佩戴箭箙同样口小、底阔、前有遮板,由于石雕属于高肉浮雕,箭箙底部至遮板处又雕刻一条棱线,因而使箭箙形制从视角上近似菱形。

人类很早就发明了弓箭,大概商周时期就出现了箭箙。

西周以前的箭箙是使用木料和竹子制作的,然其形制却无从考究。从甲骨文中的象形字“箙”来看,当时的箭箙的确应该是用竹子制作的。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收藏的青铜器质地的“秦铜箭箙”,形状呈长方形盒状,弧形底,有左右两片可自由开合的盖,通体彩绘纹样,内装箭矢。这大概就是目前现发现最早的箭箙,真真实实地向大家展示了秦时箭箙的形制。

汉代箭箙最初为肩背式,长方形盒状,上有口,底平,装配于背后,到了后期,箭箙已开始向筒状封闭式发展。据史料记载,可知汉代的箭箙材质主要是一种叫萁木的木料。

汉之后的魏晋南北朝,箭箙形制没有太大变化。从北齐娄睿墓壁画中仪卫所佩箭箙形制,可以看出当时的箭箙依然是封闭式的筒状形制,其质地看起来近似于兽皮一类。

到了隋唐,箭箙依然没有太多变化,只是到了后期,箭箙开始逐渐有了汉代时上下一样粗细的款式,但并不统一。唐昭陵壁画中的箭箙形制与乾陵壁画以及唐代苏思勗墓壁画中的箭箙形制大体相同,均为圆筒形封闭式,其质地也是用皮革制作,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北宋。

南宋时期,形制开始演变,成为半封闭式扁平状,口沿平齐,呈斜方形,无遮板,口底基本等宽度,已现明清箭箙雏形。箭箙下半部盛箭矢,上半部箭矢裸露在外,其箭簇向下,箭羽朝上,与之前的全封闭筒状,放置时箭簇向上,箭羽向下相比,有了较为明显的变化。此后的元明清,箭箙形制一直保持半封闭扁平状,在细节上是箭箙形状越来越小,最后形成了依靠皮具本身弹性固定住箭矢的箭箙。

我们这里有必要再对唐代箭箙中的“胡禄”作以简单了解。“胡禄”与“箙”均是古代的藏矢之器,然其来源却有不同。

“胡禄”属于外来文明,由西北边疆的马背民族传播而来,以兽皮为材料,为斜跨式,形制稍长,斜挎于背后。这可能和弓形制以及区域气候、地理及作战方式或人们的生活习性有关。“胡禄”起源于西域,最早可能出现于龟兹一带,此后传入南西伯利亚与河西地区,在南北朝后期传入中国内地。也有学者认为其来自突厥或中亚地区。

“箙”为汉人使用,主要对象以中原地区军队中的步兵为主,最初多以竹或木制成,箭室稍短,后来才发展到以皮革为材料。

箭箙和胡禄这两件出身不同,但作用相同的军事配置,在唐时不仅是在占有一定的地位,而且在唐朝的仪卫出行制度中也举足轻重,我们所看到的唐时的箭箙形象,大多是从墓葬壁画《仪卫图》中所呈现出来的。

从商周到清,箭箙经过约三千年的历史演变,质地从竹木变成皮革,但形制上并没有开天辟地的变化,这也许由于它在每个朝代的特殊军事地位所决定的。箭箙形制的演变,必然与该朝代的作战方法、弓箭形制、时代背景等因素息息相关。

唐昭陵文物中的箭箙形象,基本上代表了唐代箭箙的基本形制,不仅说明了箭矢在箭箙内的放置方式,也形象的概括了箭箙在唐时的军事地位以及箭箙的使用情况等多方面的信息。(汉唐网 张婉丽)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最新发表
友情链接